诗歌追求的就是用较少的词表达较丰富的意义。无论中外诗歌,都讲究用词的反复推敲,做到舍此无二的地步。诗歌既是较精练的语言,自然要含蓄;以有限的字句,表达不尽的情意,正是诗的本份。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一首诗,都不能求 的了解,一定有一部分似解非解,那就是朦胧的美,含蓄的美。

诗歌翻译难度

正由于诗歌具有这样复杂的美学特征,所以在各个文学品类中,诗歌一向是较难译的。我们来看一下一些翻译名家们关于诗歌难译甚至不可译的一些论断。绿原说:“有些外国诗可译,有些外国诗实在不可译。”王一铸坦言:“开门见山地说,我认为诗这种东西是不能译的。理由很简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说得通俗些,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溶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或方言)来表达的。”

诗歌虽然难译,但是毕竟不是不可译,因为诗人的灵感不受国界和时间的限制,可以互相沟通,所以各国不同语言的诗歌也是可以互相翻译的。历来主张诗歌可译的也大有人在。陈乃雄说:“从理论上讲,没有理由认为诗是不能翻译的。当然,由于诗也还有其不同于一般文艺形式的特性——高度集中地概括生活,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和谐,富有音乐性等等,翻译起来确实会遇到一些困难,但这也不能成为不可译的借口……”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指出:“两种语言在语义上的差异并不能成为翻译中不可克服的障碍。


1574063042579216.jpg

诗歌翻译原则

1.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慎重对待诗歌中的意象。人们在读诗时,一方面用头脑去理解,一方面还必须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用心灵去感受,诗的意象就是在这一刹那间呈现出知性与感性的复合体。由于意象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激发感情、引起联想,所以译者在翻译诗歌之际,首先应该体味、捕捉住原诗的意象,然后要抛开原意象的束缚,到译入语中寻找能激发类似感情和联想的意象,例如龙这个意象,它在英语文化中是邪恶凶暴的形象,引起的联想是厌恶、恐怖,当一首包含着这样一个意象的诗译成汉语的时候,译者就要考虑在汉语中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才能引起类似联想,而不能照搬龙的形象。

2.诗必须译得像诗,既要追求神形,也要追求形似。诗歌翻译过程中,要在原诗的韵律基础上,重造译入语的韵律,并且使之在相当程度上能与原诗具有相同的音响效果。在词语的选择上,既要译成优美的本国语言,又不能过分本国化。

3.要风格与意义兼顾。首先要吃透原作,界定风格,原文是素朴的还是华丽的,是高亢的还是低沉的,是直抒胸臆的还是婉转含蓄的,均需要用心体会。风格拿捏不准,诗歌翻译就会是盲人骑瞎马。其次,在考虑意义的传达、译意的时候,在词语的选择上,重点要放在整体意义而不要放在单个词语的字面意思的对应上。也就是说,为了传达出原作者的意思,在译入语的词语选择上,译者不要受原词语的拘束,而应根据原词语在该语言中所能引起的联想而在译入语中大胆选择能引起同样效果的词语。


<本文内容由未名翻译公司独创发布,可学习参考,如未经允许作商业用途,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