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传,是译员在讲话人讲完一句、一个意群、一段甚至整篇后译出目标语言的翻译方式。两会期间举行的几场新闻发布会采用的都是交传。那么如此优质的交替传译有哪些实用法则呢?以下就是未名翻译的解答。

交替传译的实用法则有哪些

1.平时的大量练习

  口译练习,说得直白一点是天天练习,较好一天都不要拉下。让练习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还愁成不了好的口译员嘛?

  有条件的,可采取两人一组的方式,一人充当讲话者,另一人担任翻译。

  一个人练习可采用视译的方法,看报读书时,将某些段落作成笔记,随后口译出来。

2.有效的笔记系统和高效的翻译技巧

  口译的笔记和脑记的重点性不言面喻。需要强调的是,这里关联词的记录应得到特别重视,以确保翻译时,用一根线就能连起一串珠。

  口译中,如果碰见那些特别古板、喜欢炫复杂句子的发言人,为了便于听众理解,也许尽量简化复杂的句子结构。

  所幸的是,大多数的发言人往往都是复杂与简单相叠加,这也就向口译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也就是可以利用那些简单的句子,翻出一些花样来,可以把原本简单的句子装扮地复杂、花哨一点。

  这点小小的技巧并非为了投机取巧,而实在是从日常的交传经验中提炼出的一点体会。

3.灵活的临场处理

  关于这一方面,文章不少,大家可以自行查看。较主要的是做到翻译的声音一定要稳定自信;

  不然讲话人会紧张,会不讲完一个句子就停下来,这样反而更不好翻译。

  另外,再强调一点要注意的。在发言人与你商量是不是一句一句地说时,一定要果断地拒绝诱惑;

  并充满自信地告诉他,请他说完一个完整的意思再停下来。这样对两方面都好,发言人会很高兴自己能够完整表达一个意思;

  而交传译员也可以先总体后部分地传译发言。同时,这个办法还能赢得听众的赞叹和信任。

  据个人经验,听众判断交传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翻译的长度;

  如果译员能够在发言人讲话5分钟,甚至10分钟之后还能将发言主要内容翻出来,这在大多数听众眼里就是高水平的译员了。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不管多长时间的发言,只要一段话是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的;

  那么对我们口译员来说,就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不管是2、3分钟,还是8、9分钟都不会产生太大问题。

  经验丰富的译员都可以通过笔记记录和读取将原文的主要内容一五一十地传达出来。

交替传译的实用法则有哪些

4.心理素质的培养

  开会之前的充分准备自然重要,但临场的发挥同样关键。与同传的工作状态相比,交传时尤其面对着更大的压力;

  听众期待的眼光有的时候就是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在这时候,一方面交传译员需要稳定心情,沉着应战,把握会场局面;

  而另一方面却又不能让自己的翻译显得过于保守、枯燥。这时候可能就需要一点点地技巧和经验来帮忙。

  另外,要提的一点是,大声朗读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还可练习在小型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同人交流。

  若能通过在一些比较正式的比赛、演出中登台以增强信心,锻练胆量,则更是良策了。

5.认真准备每次任务

  对会谈要点、发布会口径、参观将会涉及的技术用语等都要尽可能充分地掌握,以便翻译时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记住那些特别的词汇。每次会议总会有特别的词汇;

  比如医学的会议,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名、药名,而这些又往往都是很长很长的奇奇怪怪的词汇;

  所以尤其需要花点时间和精力去记忆。有一种说法是,口译员的较高境界是一场会议下来,全场的人都听懂了,达到了沟通交流的效果。

  由于总是在进入全新的领域,口译员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里迅速进入会议涉及领域的原理、机制和系统层面;

  而只能对基本的概念、名词和事实加以快速吸收,所以在现场出现口译员不懂具体原理;

  但却能举重若轻地对发言人复杂的介绍娓娓道来,让双方沟通无碍。

  这一切的起点就是会议词汇,在准备会议时,对相关的词汇采取一点“死记硬背”的功夫未尝不值得提倡。


<本文内容由未名翻译公司独创发布,可学习参考,如未经允许作商业用途,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