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指通过发展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等手段来促进中国的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向世界传播我们的中华文明。我们都知道,一带一路翻译是文化走出去必要的一个环节。从翻译的角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是如何走出去的,我们也可以探索中国文化该怎么更好地走出去。

从时间线索上来,中国的翻译史也就是,中国同外来文化的交流的历史。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政治动荡,文化的碰撞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翻译国外的经典著作。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严复翻译的。有名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先生翻译了《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布拉斯》等作品。郑振铎翻译了《沙宁》,《血痕》,《灰色马》,《飞鸟集》,《新月集》,《印度寓言》等世界名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早期翻译家的成果,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气息,也给传统文化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相比于20世纪初的中国,当代的中国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文化产品,通过翻译的手段传播到其他国家和世界上,和其他国家共享我们的知识成果。比如说近年来,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中国作家在国外频频获得重大奖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自信,也提高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专业翻译公司

而中国现代作品的传播离不开翻译家的翻译。先进的翻译家可以让翻译作品,发挥出新的魅力。比如刘慈欣的《三体》,其在国外的畅销离不开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的精心翻译。刘宇昆业余从事科幻小说与诗歌的创作,也是科幻小说的狂热爱好者。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刘宇昆的科幻作家背景为翻译科幻作品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基础,他本人在《科幻世界》杂志也发表过两篇小说,《爱的算法》和,《单比特错误》,刘宇昆的作品也曾获得雨果奖。可见先进的翻译者自身的写作能力也是十分强大的。同时刘宇昆美籍华裔的身份,也说明了他在语言功底上是过关的,先进的双语转化能力可以使中国的科幻作品得到比较充分的表达。

后来,刘宇昆翻译了科幻作家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而该作品则获得了雨果奖。着恰恰说明了好的翻译可以使得好的作品如虎添翼,传播到更高的平台,这就是翻译的意义所在和价值所在。

现如今,中国文化已经踏上了走出去的高速列车,那么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是文化界包括翻译界需要思考的问题。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说,“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工资涨了100倍,文学翻译稿酬只增了5倍。过去,翻译家凭借翻译能过上体面生活。如今,很少人能仅凭翻译过活。”他的“吐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翻译界稿酬偏低的现状。

作为翻译界的一部分,未名翻译认为,为了繁荣中国翻译事业,首先要严格审核翻译公司的资质,提高翻译人员进入翻译界的门槛,以此保证翻译译者的质量。其次,中国各大高校应该多多设立翻译专业,还有翻译硕士点,甚至博士点,培养翻译一流人才,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第三,要提高翻译的报酬,以此来激励翻译人才。

相信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文化一定能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翻译界也必将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本文内容由未名翻译公司独创发布,可学习参考,如未经允许作商业用途,转载必究。>